首页
搜索 搜索
资讯

全球信息:百姓记录丨“胖老板”的共享书架 不仅放满了书还放满了故事……

2023-04-23 12:28:13 上游新闻-重庆晨报

“胖老板”的书店里只放两类书:关于重庆的书和旧书。

为什么是重庆的书?他希望更多人能在阅读中了解自己的家乡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为什么是旧书?他觉得旧书带着读书人的温度与情感。

2022年“世界读书日”时,他做了好几排“共享书架”,邀请市民带来家中闲置的书籍,与其他读者分享。

一年过去,现在的书架上已放满4000多册书,有爱写诗的退休工人送来的书,有老教授离世后的“遗产”,有九旬爱书人的毕生收藏……

“共享书架”让闲置的书有了归处,也让捐书人和看书人之间有了某种连接。

第一批书来自大学教授的珍贵“遗物”

渝中区山城巷,“时光里”图书馆。自称“胖老板”的李柯成一手摇着蒲扇,一手翻着本上了些年岁的老书,身旁有一瓶还在冒着气泡的天府可乐。窗外树影摇曳,有些许游客带来的喧闹,却毫不妨碍他悠闲地徜徉在书中的旧时光里。

2022年4月23日“世界读书日”,胖老板做了一件事:将书店相当大一片位置腾空,开辟成为“共享书架”——邀请市民将闲置的书籍放上去,与其他读者分享。

有人愿意将自己的藏书“共享”吗?

结果超过了李柯成的预期,一整年过去,“共享书架”上不知不觉已有了四千多册图书。

第一批图书是他亲自去读者家里搬的,而那位读书人已不在世上。

书的主人是一名大学老师。他一辈子爱书、惜书,书房没经过允许,是不准外人随便进的,家人也不能乱动他的书。老人去世后,亲人看到书睹物思人,怕心里难过,又不想卖掉老人的心爱之物,就通知了李柯成去搬书。

在老人曾经最爱的书房里,李柯成小心翼翼地打包整理。他发现老人家每本书都会用牛皮纸做一个封皮,即使年代久远也不会卷角。很多书里会有批注,工工整整写上购买的时间、地点,如同一个将书迎进门的仪式。

让他特别触动的,是在书房里发现了一箱泛黄的信签纸,“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信签纸也是很珍贵的,老人家应该是从不同场合用心收集来了这些信签纸,可以夹在书里作读书笔记用。”

厚厚几叠信签纸没有用完,连同这些心爱的书籍,都是老人家珍爱了一辈子却无法带走的珍贵之物。

李柯成想,如果能以另外一种方式留下来,而不是进入废品收购站,想必老人也会很欣慰。

那一次,他搬走了大约四五百本书。虽然老人已走了多时,但每本书上都没有沾染上一丁点灰尘。

李柯成将它们带到图书馆,写上老人的名字,贴在书架上。以后每个走进图书馆的读者,都能翻阅他曾经珍爱的书。

从大导演到爱写诗的工人 愿意拿出书“共享”

让李柯成感到惊喜的是,重庆市民源源不断将自己家的书送来。

年过古稀的胡鑫年轻时是一名工人,经常做体力活儿到汗流浃背。最让他放松和愉悦的事情,就是在辛苦的劳动后,坐下来读一本诗集,然后琢磨着写上几行诗。

虽然最终并没有成为诗人,但胡鑫看到“共享书架”的消息后,一口气捐赠了100多本文学作品和诗集。在这些书上,有汗水的印记和青春的记忆。

他说,一想到这些书可能被喜欢它的人再次翻开就会很开心。

有着浓厚故乡情结的重庆籍导演张一白,从北京的家中邮寄来《电影是什么》《年夜饭的艺术》《欧洲之门》等各类图书共568册,占据了整整一面书架,连邮费都花了好几百元。这个离开故乡多年,却常常将电影取景地选在重庆的导演,用他爱读的书,串联起对巴山渝水的眷恋。

已经中年的乔伊喜欢来山城巷闲逛,她用旅行箱拉来了一箱子书——这是替69岁的父亲带来“共享”的。父亲爱书,家里的书越攒越多,搬家后无处安放,又舍不得当废纸卖掉。胖老板接手了这些书,还为乔伊和父亲准备了图书馆自制的捐赠证书。

2022年的一天傍晚,乔伊假装说带父亲散步,把他带到图书馆写有父亲名字的“共享书架”。老人家看到自己曾经读过的书不仅完好无损,上了书架,还“有名有姓”,惊喜不已。此后,乔爸爸也成为了山城巷的常客。

“共享书架”最年长的捐书者是92岁的周汝彬。老先生曾是名教师,退休之后摆起了书摊,小小的书摊后来又变成了书店,一经营就是三十多年。他说,不为谋生,更多的是出于对书籍的喜爱。他担心自己年事已高,将来满屋子的书无处可去。于是在女儿的搀扶下,专程从西彭坐车来到山城巷,沿着阶梯一步步吃力地走到图书馆,将书带到了“共享书架”。

周爷爷执意将自己的书一本一本放上书架,也放上了更多人能看到这些书的期盼。

这一年来,“共享书架”还收到过数十本由广东寄过来的儿童读物,书的拥有者谭女士是一位嫁到广东的重庆母亲。她说,这些书陪伴过女儿的童年。如今孩子长大了,这些书不再会去读了,就想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。

“希望所有的孩子珍惜每一段无忧无虑的学习时光,希望这些书共享后,能有更多小朋友翻看到,并得到收获。”

书页里藏着分享人的“秘密”

李柯成喜欢在人少的上午,坐下来慢慢阅读这些书架上的书。虽然都是旧书,但每一页都带着特有的温度和故事。

在“共享书架”上,翻开一本老书《原野上》,可以看到书页空白处的批注——“时光从不停留,与其追悔失去的,不如抓住即将而来的那一段。”那是主人留下的读书感悟。

再随手翻开另一本《瓦尔登湖》,夹着一张纸条,写有一行清秀的笔迹:“陌生的你,与你分享我最喜欢的一本书,希望你能喜欢。‘从今以后,别过你应该过的人生,过你想过的人生吧’(书中语)。”

在 “共享书架”的书本中偶遇这些零星却清新隽永的印记,是李柯成的乐趣。每每读到有趣的小笔记,他就会忍不住想,写笔记的是什么人?他为什么要写这些?当时他读这本书,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呢?

阅读的过程仿佛是一次历险,一场跨越时光的穿梭。

李柯成说,共享的书里会留下读书者的痕迹,像笔记、小抄,有时甚至还有情书。“翻开一本老书,就像在回看往事,读者可以跨越时空与另一位读者相遇。读书不仅在读书中的内容,也在读之前看过书的人的生活,读他们的心情和感悟。”

“共享书架”让更多老书、闲置的书有了归处,也让捐书人和看书人之间产生了某种连接。

时光里图书馆还为每一位参与“共享书架”的书友设立个人阅读成长档案,跟踪记录他所捐图书的公益换阅流向,让市民有机会通过一本书结识一群志趣相投的好友。

“立体阅读”让读书无处不在

电子产品越来越多,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?作为80后的李柯成并不这么认为。

“现代人从来没有远离过阅读,只是阅读的方式、习惯发生了变化。”

于是,他开创出各种“立体阅读” ,将阅读的内容从平面状态变为动态的、纵向的、充满画面感、参与式的、多元化、超维度的阅读方式。

在他看来,书店、图书馆的功能,是建立知识与人的连接。只要具备“立体阅读”的习惯,随时随地都可以在阅读。比如书店开发出的重庆沱茶、酸辣粉,上面都有“时光纪事”,讲述一段重庆的历史或有趣的小故事,让进店的读者能立体地“阅读”这座城市。

继2018年,李柯成发起众创出版了《故城时光》,收录上百篇由普通重庆人写的真实故事,让读者都来参与创作和这座城市相关的故事之后,“时光里”本周末又将本土作家吴景娅的散文集《山河爽朗》改为舞台剧,让爱书人来演绎,把书本延伸成为“活起来”的产品,让阅读无处不在。

有了“立体阅读”的概念后,李柯成的世界也仿佛打开了一扇大门。走在重庆大街小巷,看到的、听到的,似乎和其他人感受到的不一样。比如沿着山城巷拾阶而上,他仿佛能看到,当年山城挑水工喊着号子与自己同行,他们口渴时,停下脚步喝口“脚夫茶”——那是淳朴的重庆居民为他们准备的免费茶水。黝黑壮实的胳膊,滴落下来的汗水,淳朴的笑容,都近在咫尺。

“善读书者,无之而非书”。阅读的乐趣还有很多,这个酷爱看书、摄影、爱笑的“胖老板”希望更多人爱上阅读,让阅读成为习惯,而不仅仅只是在“读书日”拿起一本书,煞有介事地发个朋友圈。

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摄影 刘力 视频编辑 王善昆

编辑:邓晞

责编:石亨

审核:张松涛